67歲的譚新民老人,沒有退休金,沒有低保金,,平日靠兩個女兒給零花錢度日,。從2014年以來,老人幾乎每隔兩三個月都來濰坊市紅十字會捐錢,雖然每次捐的錢不多,把錢捐給更為貧困的家庭,這種行為真的很讓人感動,。
譚新民老人的家境并不寬裕,一件無袖上衣穿了很多年,,日常用餐主要是饅頭,、大蔥,生活非常簡樸,。但老人的心靈世界卻非常富有,,他專門收藏了一本濰坊市紅十字會頒發(fā)的“愛心證書”,每一頁都密密麻麻記錄著老人走過的愛心之路,。
“2014年8月8日,,捐贈給云南魯?shù)榈卣馂膮^(qū)愛心款200元;2014年10月10日,,捐贈給云南普洱地震災區(qū)愛心款200元,;2015年1月8日,捐贈給貧困家庭愛心款200元……”
從“愛心證書”上看,,老人從2014年至今,,幾乎每隔兩三個月就捐款一次,有時200元,,有時300元,。幾年來,老人已經(jīng)捐了數(shù)千元錢,。
老人告訴我們,自己年輕時在企業(yè)工作,,也在街上擺攤做過小買賣,,一家人雖然生活清苦,但很知足,。不喜歡吃大魚大肉,,只喜歡素食,所以平時花錢不多,?!?自己是從苦日子里過來的人,,現(xiàn)在生活這么好,能夠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一點兒,,很值,。2008年,老伴因病突然去世,,兩個女兒都已分別成家,,老人就一直獨自居住,但每個月兩個女兒都會送來零花錢,。兩個孝順女兒讓譚新民老人很滿足每天的生活,,除了平時吃飯的花銷,他還喜歡扎風箏,、喝茶,,生活過得很滋潤。
在老人家中,,還藏有一張遺體捐獻登記的卡片,。2008年,譚新民就到濰坊市紅十字會申請登記捐獻遺體,。老人說:“人去世后,,就什么也沒有了,能留下遺體用于醫(yī)學研究,,是一件造福后代的事,。”
2014年,,譚新民老人從媒體看到,,有很多人因災害或疾病致貧等,生活非常困難,。他就想到,,自己雖然不富裕,但每個月也能省下一點錢來,,這樣積少成多,,就能幫到別人。此后,,譚新民老人每隔二三個月就節(jié)省下二三百元錢,,送到濰坊市紅十字會,這一堅持就是三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