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位于同濟左一巷的存心善堂工療站,,便是清同治年間同濟善產的貨棧。許端陽 攝 |
在汕頭,,烏橋這座位于城市西部的水滴狀小島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危房多,、貧困戶多、殘疾人多,、單親家庭多,、老年人多、失業(yè)人員多,、人均收入低等成為這里無可爭議的現(xiàn)狀,,但恰恰是因為它的“六多一低”,,吸引了不少社會組織與愛心人士出資出力,關愛烏橋住戶中需要關心的人,,不少慈善模式也出自這里,。
不過,鮮為人知的是,,這座幾乎可算是汕頭最貧困的島,,卻已有百年慈善歷史,因孕育著獨有的慈善文化而被稱為“慈善島”,。
●文/南方輿情汕頭數(shù)據(jù) 許端陽
潮汕地區(qū)最早民辦善堂烏橋誕生
在烏橋開辟之初,,這里已經跟慈善息息相關。最早一批出現(xiàn)在烏橋的建筑中,,便有部分以善產的名義出現(xiàn),。
據(jù)存心善堂會長蔡木通介紹,清同治年間,,潮州總兵方耀將烏橋片土地,,華塢、東墩,、金砂義冢,、達濠水塭及市區(qū)內一些房地撥給同濟善堂作善產。
最早出現(xiàn)在烏橋上的建筑,,便是同濟的16處貨棧,。
由于烏橋的地理位置處于梅溪匯入西港河、直通汕頭內海灣的河海交匯之地,,在這里設立貨棧能與當時已經開埠的汕頭埠形成良好的商儲配套,,因此,這里的貨棧租金收入不菲,,收入可以支持慈善運作,。
而同濟善堂則是潮汕地區(qū)最早的民辦善堂,因此可以說,,烏橋孕育了潮汕善堂這種地區(qū)性獨有的慈善文化,。
“同濟善產”1874年成立
潮汕文史學者鄞鎮(zhèn)凱曾在文章《同濟善產和同濟善堂》中對烏橋作為汕頭慈善史開端有著更為詳細的記錄:
清朝同治年間,潮州總兵方耀為督辦開鑿洄瀾新溪工程,,攜家眷小住汕頭埠,。一夜,方耀忽然心血來潮,,帶上一個馬弁,,微服出巡。當時偏安一隅的汕頭埠,夜生活已形成,,沿街商鋪,,秉燭夜市,歌館酒肆,,弦樂歡聲,,一派繁華景象。忽而,,方耀看見燈燭光后面陰影里的屋檐下,,蜷縮著三五成群的衣衫襤褸者,與繁華的市容形成反差極大的圖像,。沒想到,,流浪者們把方耀主仆兩人當作也是來尋宿夜的同路人,表現(xiàn)出十分熱情和歡迎,,有人噓寒問暖,,有人騰讓地方,有人捧獻食物,。這班人,有乞丐,,有走街串巷的磨刀匠,、補鼎匠,也有新來乍到汕頭埠的碼頭苦力工人,。流浪者們的樸實,、義氣讓方耀感動。方耀同他們閑聊了個把時辰,,借詞離開了,,回到府中,感慨不已,。夫人陳氏問明情況,,趁機進言:“如今您大權在握,該為窮人多做好事呀,!”
方耀聽從夫人進言,,利用權力和時機,于1874年將洄瀾新溪下游北岸的塭地(即今烏橋島一帶)其中近5萬平方米的土地劃作慈善業(yè)的產業(yè),,由汕頭六邑會館總商會的大商家陳光興,、薛同泰、蕭捷茂,、蕭同吉等牽頭組成善產管理機構,,這個機構取名“同濟善產”(同濟,共同扶危濟困)。同濟善產出租的收入用作慈善經費,。此后,,方耀又多次撥給“同濟善產”的地產,其中有打錫街,、永和街,、永安街的鋪屋,有華塢,、金砂鄉(xiāng),、東墩的義冢地,有達濠的水塭,,等等,。總面積達10余萬平方米,。
汕頭同濟善產的名下作出了一些公益事業(yè),,如創(chuàng)辦了“同濟醫(yī)院”(紅磚樓)、建造鋼筋結構的“同濟內橋”(烏橋),,創(chuàng)辦了“同濟中學”,,等等。
時至今日,,烏橋不少巷道仍以“同濟”命名,,以紀念那段歷史。
存心善堂復辦慈善項目
作為潮汕地區(qū)五大善堂之一,,存心善堂1899年創(chuàng)辦的時候,,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同濟善堂的人員,并著手收購同濟善產,。
在繼承人員與善產的同時,,存心善堂也肩負起了“慈善救濟、施醫(yī)贈藥,、賑災恤難,、救孤扶貧及有利社會公益的一切事業(yè)”的職責,比如在1922年“八二風災”來臨的時候,,存心善堂便開展賑災行動,,不僅開場施粥,還幫忙掩埋尸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了潮汕地區(qū)善堂文化的發(fā)展,。
因為善堂自身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在解放后一度因為涉及“迷信”而停辦,。2003年,,經汕頭市民政局批準,,存心善堂正式恢復,全稱“汕頭慈善總會存心善堂福利會”,。
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存心善堂開始積極募捐并拓寬社會慈善資源,不斷恢復和完善慈善項目,,先后成立了14個慈善機構,。
其中,諸如存心殘疾人工療站,、存心公益陵園,、存心慈善養(yǎng)老院、存心寧養(yǎng)院,、存心庇護院等9處慈善機構的地址均設立在烏橋,,為全市需要幫助的老弱病殘?zhí)峁┓张c關愛。烏橋也因此再次成為汕頭慈善文化的一個標志,。
不僅如此,,存心義工們還經常走進烏橋社區(qū),開展愛心活動,。
這些在烏橋島上設立的慈善項目中,,所針對的人群不盡相同。存心殘疾人工療站對汕頭市16周歲以上的殘疾人士進行工療,、康復,、就業(yè)、生活技能培訓,;存心慈善養(yǎng)老院收養(yǎng)汕頭市60歲以上的孤寡老人,對其進行義務護理,、醫(yī)療等日常生活的監(jiān)護,;存心兒童教養(yǎng)院則收養(yǎng)本市因父母雙亡或完全無能力撫養(yǎng)的兒童入住,對其護理,、康復,、日常生活監(jiān)護等;存心庇護院接受本市智障,、輕度精神病患者入住,,對其護理、關懷,、日常生活監(jiān)護,、往生助念……
值得一提的是,存心殘疾人工療站現(xiàn)在所處的位置,,也就是北海旁直路與同濟左一巷交界的一處建筑,,據(jù)蔡木通介紹,這是原先同濟善產所遺留下來的16處貨棧之一。
存心兒童教養(yǎng)院便是這一系列慈善項目重辦的縮影?,F(xiàn)在的教養(yǎng)院便是在原先烏橋四所小學之一的紅橋二小原址,。隨著島上居民不斷遷出,小學入學就讀人數(shù)也越來越少,,目前的烏橋島上僅剩一所紅橋三小,,但是每個年級也僅有五六十名學生就讀,一所小學便能滿足目前烏橋人的入學需求,。因此,,存心善堂便于2014年在紅橋二小的基礎上復辦了存心兒童教養(yǎng)院。
之所以說復辦,,是因為存心兒童教養(yǎng)院創(chuàng)立于1943年,,與當時全國多地的兒童教養(yǎng)院一樣,收留戰(zhàn)時孤兒和留守兒童,。復辦后的兒童教養(yǎng)院升級為集“教,、養(yǎng)、護”于一體,,提供義務收養(yǎng)孤兒,、義務托養(yǎng)兒童、義務監(jiān)護照料等服務的現(xiàn)代化兒童教養(yǎng)機構,。一些孩子父母雙方或一方仍然在世,,卻因為失蹤、查找不到,、服刑,、重病或重殘、遺棄等原因無法履行監(jiān)護,。一定程度上來說,,存心善堂在進行慈善的同時,也對烏橋島的資源進行了一次整合,,使其更加充滿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