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
在眾多走進考場的追夢的學子當中,,有個男生叫海來爾日,。
今年,,他22歲。
12歲時,,他早早地離家打工,,3年后才回來繼續(xù)讀書。
不僅僅是渴望知識,,也是為了更好地找工作賺錢,。
貧窮容不得他有太多無用的瞎想。
在他的家鄉(xiāng)四川涼山,,像海來爾日這樣的“大齡學童”不在少數(shù),。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師資和辦學條件都很差,,很多孩子都未能在正常的年齡入學。
18歲的曲比爾子,如今才剛上初二,。
盡管小升初考試已經(jīng)考到全縣前三,,也因為年齡太大,無法被理想的中學錄取,。
16歲的曲里莫里更是無緣高考,。
她3年前才進小學念三年級,去年,,就已輟學打工,。
對這些大山里的孩子來說,高考在某種程度上是擺脫貧困的唯一出路,。
但能不能踏上這條出路,,有時候還是未知之數(shù)。
“家庭是我學習道路上的攔路虎”
海來爾日家有個老房子,,墻上貼著兄弟姐妹們的獎狀,。
唯獨沒有海來爾日的。
他不在意這些,。
從小到大,,他一直是老師眼里的好學生,收到的獎狀幾乎數(shù)不過來,。
但他知道,,餓肚子的時候,這些獎狀只不過是一張紙,。
真正能讓人開心的獎勵是一條豬腿和一塊蕎子粑粑,,那是他幫鄰居背新娘得來的。
在涼山,,跟海來爾日同齡的彝族孩子,,大多選擇早早輟學打工,貼補家用,。
海來爾日也做過同樣的選擇,。
12歲那年,媽媽幫他改了身份證年齡,,他跟著姐姐進了汕頭的一家手機廠,。
就這樣打了3年“黑工”。
由于完全不會說普通話,,看起來還是小孩的樣子,,海來爾日常常受人欺負。
室友沒錢買煙,,就叫他上街撿煙頭,,等有了錢,,又把他甩到一邊。
“人間是殘酷的人吃人的世界”,,海來爾日這樣寫,。
他決定回家讀書,可哥哥姐姐們很有意見,,覺得這對早就輟學的他們不公平,。
于是只要放假回家,海來爾日就拼命幫著干家里的活,,分擔家人的壓力。
刨地,,喂豬,,做飯,洗衣,,紅白喜事幫工……
尤其像彝族年這樣的日子,,海來爾日每天只能休息五六個小時。
他砍倒了幾棵樹,,給親戚鄰居殺了7頭豬,,背了300多斤豬肉,又幫村里的老人修了4臺電視,。
每次砍柴,,都背回來七八十斤。
當別的孩子為假期補習苦惱的時候,,海來爾日卻要為家庭生計忙得像個陀螺,,根本沒時間復習準備高考。
就算有了時間,,也沒了精力,。
“家庭,成為了我學習道路上的攔路虎,?!?/span>
他一直游走在失學的邊緣。
家里曾因交通事故背負40萬賠償,,這筆巨款差點逼得他沒有學可上,。
因為家庭變故,海來爾日的媽媽開始酗酒,,有時候還會醉倒在家旁邊的菜地里,。
“在學校最擔心的是媽媽,每天擔驚受怕,,怕她喝酒后摔倒……但是不敢給她打電話,,一打電話,,我心里總是酸,沒有心情做任何事情……”
今年高考,,海來爾日的理想是考入西南民族大學的彝語專業(yè),。
他給自己取的網(wǎng)名叫“追夢者”,本省民族大學的本族語言專業(yè)就是最容易追到的“夢”,。
但他喜歡的是理科,。
那些公式對他來說很有趣,只要掌握了定律,,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只是家中的體力勞動太繁重,上補習班更沒指望,,他不敢冒這個險,。
“有人說過,知識改變命運,,我不知道知識現(xiàn)在能不能改變我的命運,。”海來爾日說,。
“但機會只有一次,。”
“他們不在了,,我就是家里的頂梁柱”
等到要參加高考那年,,曲比爾子將會是23歲。
從小,,她就對念書充滿向往。
她的父親是一位畢摩,,是彝族里最有文化的人,。
父親說,要想走出這座大山,,就必須讀書,。
有了知識才會有能力改變自己的命運,不能一直困在這里,。
可到了該上小學的年齡,,村子附近的學校并沒有正規(guī)老師,也不教什么知識,。
她沒有去,。
相比之下,離家5公里外的巴普鎮(zhèn)小學教學質(zhì)量還可以,,只是招生人數(shù)非常有限,。
因為缺少教室和老師,,學校只能先把一個班級的學生送走,,再接收下一屆,。
想上學,就得“排隊”等著,。
曲比爾子10歲才有機會上一年級,。
因為離家太遠,,她和弟弟需要住校,,每人每學期要交600元生活費,。
可家里拿不出這么多錢,。
小學一二年級時,他們只好住在學校附近的親戚家里,,每年給親戚背一些土豆。
有時候,,媽媽還會把自己織的“查爾瓦”(一種彝族人穿戴的披風)送給親戚作為房租。
姐弟倆也不會炒菜,,每天就煮些洋芋或白米飯吃,,沒有任何調(diào)料和蔬菜。
她在日記里寫道:“當我和弟弟去放牧時,,常饑不擇食:采野果,,吃野草……”
雖然日子很苦,但她一直很努力,。
她把復習的小紙條裝在口袋里,,挖洋芋累了,就趁著在地頭歇息時拿出來復習,。
放羊的時候,,她也會帶著書,一邊放羊一邊讀書,。
哪怕是參加喜事送新娘,,也會在兜里揣著習題,有機會就拿出來看一下,。
長此以往,,曲比爾子的成績總是班級第一。
大大小小的獎狀也得了一堆,,得到的獎金她都拿回家給媽媽補貼家用,。
2018年的小升初考試,,曲比爾子考了全縣前三的成績。
可因為年齡太大,,沒有被理想的中學錄取,,后來舅舅幫她進入月華綠蔭中學實驗班。
但不幸的事情接踵而來,。
去年9月,,弟弟查出尿毒癥,家里賣光一切也沒錢做后續(xù)治療,。
70多歲的父親無奈,,上吊自殺。
18天后,,弟弟也在媽媽的懷里去世,。
父親送她去念書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弟弟給她的牛仔褲還穿在身上,,家里卻只剩下悲痛欲絕的媽媽和十畝山地,。
她不得不迅速長大,和媽媽一起撐起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還要時常安慰媽媽的情緒,。
“他們不在了,我就是家里的頂梁柱,?!?/span>
父親和弟弟去世后,爾子所在的中學為她免去了一年學費,。
幾個城里的親戚也怕她媽媽一個人在家出意外,,就給娘倆租了一間房子,讓她們搬到城里,。
曲比爾子現(xiàn)在唯一的理想是好好學習,,爭取考上大學。
她想像弟弟還在一樣,,把媽媽照顧好,。
“如果爸媽還在就能繼續(xù)讀書”
在四川涼山美姑縣的爾哈小學,50來人的班里就有好幾個孤兒,。
曲莫曲里是其中之一,。
出生兩個月時,她的父親去世,,母親隨后改嫁,,曲莫曲里在嬸嬸家長大。
家就在學校旁邊,,但她并沒有按時入學,。
當同齡的小伙伴念到三年級時,,她還在家里放羊放豬。
恰好那年,,支教的陳老師上門家訪,,發(fā)現(xiàn)了沒念書的曲莫曲里,多次勸說,,才讓她從三年級開始上學,。
但因為功課落下太多,曲莫曲里再努力也很難把成績趕上來,。
在拍攝期間結(jié)束的一場考試里,,她數(shù)學23分,語文35分,。
和曲莫曲里一樣的大齡學童大有人在,。
2018年,爾哈小學五年級有九成學生晚入學,,13-15歲居多,,年齡最大的學生有21歲。
早些年,,由于涼山地區(qū)的教育條件很差,,上學路途遙遠且崎嶇,加上傳統(tǒng)觀念對教育不重視,,“大齡學童”現(xiàn)象一直持續(xù)至今。
金星是曲莫曲里最要好的朋友,。
她也是孤兒,。
三歲時,爸爸去世,,媽媽改嫁,,她和奶奶住在一起。
后來,,奶奶去世,,金星只好跟著叔叔生活。
金星的理想是能讀高中,,但她又覺得自己成績太差,,可能連初中都考不上。
“不想讀書了,,學不會,,在家里又沒有自由,也沒有錢花,。彝族年過完我就要去打工,,這樣日子才能好過一點,。”金星踢著路上的小石塊,。
“我也不想讀,。”曲莫曲里跟著說,。
山里的暮色來得迅速,,兩個女孩在暮色籠罩的路邊無聊地站著。
但當被問到“如果爸媽還在,,你們還想不想繼續(xù)讀”時,,曲莫曲里和金星又異口同聲地答道:
“想!”
其實大齡學童面臨的困境在于,,他們渴望上學,,渴望用知識改變命運,走出大山,,但入學太晚,,進度落下太多,再念書似乎也沒有什么希望,。
物質(zhì)生活的困窘讓他們不想再過伸手也要不到錢的日子,。
他們迫切想要進入社會,用自己的勞動改善當下困頓的局面,。
2018年彝族年過后不久,,曲莫曲里、金星,,還有她們的堂姐妹就都不再去學校了,。
曾說過“想繼續(xù)念初中”的曲里,也不得不輟學外出打工,。
令人欣慰的是,,爾哈小學的情況正在改善。
2016年,,村小只有兩間老舊的小房子,,一間是支教老師的臥室兼辦公室和廚房,另一間是教室,,沒有窗,,還堆滿了橫七豎八的桌子。
老師也只有兩位,,一位是村里上了年紀的代課老師約布,,教數(shù)學,他也是一位畢摩,常有家務(wù)俗事處理,,遇到農(nóng)忙季節(jié)或被請去做畢時,,全校就得靠支教老師一個人盯全天。
到了2018年,,在政府的支持下,,爾哈小學蓋起了一層新校舍,新房一共有4間,。
稍大的兩間做教室,,小一點的兩間分別做了雜貨鋪和臥室兼廚房。
支教老師也增加到兩個,。
然而,,老師還是不夠。
該升小學的孩子只能一直在幼兒園待著,,等五年級的學生畢業(yè)之后才能招新生,。
最長的還要等三年,最后,,三個年齡段的孩子一起念一年級,。
在涼山,還有更多像海來爾日,、曲比爾子,、曲莫曲里一樣上學被耽誤的孩子。
“支教青春如此亮麗”項目,,為支教老師深入涼山提供生活補助和培訓,,幫助改善涼山地區(qū)教師資源缺少的情況,讓更多孩子在入學年齡有學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