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wǎng)北京4月30日電(記者 高海英)在作家郝景芳的科幻小說《北京折疊》里,,折疊城市分成不同空間,,時間經(jīng)過了精心規(guī)劃和最優(yōu)分配,,不同空間的人小心翼翼地相互隔離,,“五百萬人享用二十四小時,,七千五百萬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時,?!?017年,,郝景芳來到北京第一所民辦公益性質、面向流動兒童的初中蒲公英中學做志愿服務,,在和這些身為流動兒童的孩子們相處過程中,,她看到現(xiàn)實中一個(一支)“不折疊”的蒲公英。
??圖為蒲公英中學舊校區(qū),。高海英 攝
??2019年的春天,,蒲公英中學傳來喜訊,該校2010屆畢業(yè)生段孟宇被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錄取,,成為蒲公英中學第一位走入哈佛大學的畢業(yè)生,。
??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段孟宇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的心情:“2008年我去蒲公英讀書的時候,從不曾想過未來它會怎么改變我的人生,。但是11年來,它一直都在影響我,,因為它,,我后來才有機會去國外讀書,也因此遇見了很多深深影響過我的老師,、教授,、同學和朋友?!惫鸫髮W校友,、蒲公英中學校長鄭洪為段孟宇寫下寄語:“成就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社會,?!?/p>
??2017年夏季,新華網(wǎng)曾對蒲公英中學進行過報道,,當時的蒲公英中學正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由于北京市統(tǒng)一城市規(guī)劃,,老校區(qū)將要被拆遷,建設中的新校區(qū)也因為資金不足被迫停工,,當年九月即將入學的初一新生,,他們的上學夢也許會被擋在無法竣工的新校舍門外。
??近日,,記者再次來到蒲公英中學,,舊校區(qū)已經(jīng)騰空,但是留在那里的蒲公英獨特印記和藝術氣息還都在,。三年前帶著記者參觀這所中學的志愿者趙鏡,,三年后還在這里如數(shù)家珍般講述著蒲公英中學的點點滴滴,實際上她已經(jīng)在蒲公英中學做了十多年的志愿服務,。在畫著生命樹旁邊的墻上,,醒目地刷著大字:“笑破不笑補,,哭辱不哭窮”。趙鏡說,,當時第一次來到蒲公英中學的郝景芳看到這個標語,,突然立住,眼淚流了下來,。
??圖為蒲公英中學舊校區(qū)的生命樹壁畫 高海英攝
??在蒲公英中學,,生命樹有著不尋常的含義。在校園里有著滿墻鑲嵌馬賽克的生命樹壁畫:生命樹深深扎根,,綻放著蒲公英一般的花朵,,五彩斑斕。這源于美國費城大學美籍華人教授葉蕾蕾的“環(huán)境改變心靈”理念:從環(huán)境到心靈,,在絕望的地方發(fā)現(xiàn)美,,用藝術重建因貧窮而破碎的社區(qū)。每一幅畫,、每一道彩繪,、每一片馬賽克的鑲嵌都是葉教授、老師和同學們合作而成,。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當同學們之間出現(xiàn)矛盾時,孩子們會畫出問題樹與生命樹,,用一條條枝葉分析和解決問題,。
??圖為蒲公英中學新校區(qū) 高海英攝
??嶄新的校區(qū)就在離舊校區(qū)不遠的馬路對面。潔白的教學大樓在周圍的環(huán)境中成為一道風景線,。在社會各方的愛心援助下,,新校區(qū)終于得以竣工,新學期順利開學,。在短短兩天內,,絡繹不絕的志愿者、家長,、畢業(yè)生,、在校生完成了蒲公英史無前例的大遷徙,保證了全體師生趕在取暖季到來之前搬入新校區(qū),,并在隨之而來的周一開始在新校區(qū)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在新教學樓入口醒目處,畫著一幅新的生命樹,,樹上長滿了像果實一樣的手掌印,,黃手印來自于老師和志愿者,綠色的是學生的,紅色的是家長的……這是所有參與搬家的人留下的最美好的期待和祝愿,。新校區(qū)的4棟樓和相連的環(huán)廊連接處,,又是一張新的畫布,78歲的葉教授已經(jīng)開始著手思考如何帶領師生展開一次大型藝術創(chuàng)作,。
??圖為蒲公英中學的師生們正準備在校區(qū)栽種樹苗 高海英攝
??正是午休時間,,教學樓外充滿歡聲笑語,成群的老師和同學正在齊心協(xié)力運石頭挖樹坑,,準備把一棵棵樹苗栽種到樓前,。蒲公英即將迎來從環(huán)境到心靈,再一次生機勃勃的迭代更新,。
??在寬敞明亮的新圖書館里,,記者和遠在美國的段孟宇進行了遠程視頻連線,聽她講述自己的故事——
??圖為蒲公英中學畢業(yè)生段孟宇在美國接受視頻采訪 高海英攝
??段孟宇出生在河南周口一個特別小的村莊里, 全村不足200戶人家,。她從小跟爺爺奶奶一起在這里生活,,在村莊的小學里讀書。父母在北京打工,,她和弟弟留守老家,,只有在過年時和暑假里,才會到北京跟爸爸媽媽團聚幾天,。2006年,在北京打拼了幾年的父母決定讓她和弟弟留在身邊,,并且在離家不遠的一所民辦學校入讀小學,。對于在外務工的家庭來說,這個決定并不容易,。當時,,段孟宇的父親做麻辣燙的小生意,母親在飯店打工,,這樣的工作讓他們根本沒時間來照顧孩子,,并且在城里生活和讀書也意味著在經(jīng)濟上更大的支出和負擔。在當時,,父母最大的夢想就是拼盡全力能讓家里出來個大學生,。
??蒲公英中心的校長鄭洪曾經(jīng)在哈佛大學求學,畢業(yè)回國之后投身于公益事業(yè),。更為重要的是,,這所學校,一年的學費只有680元,。直到今天,,蒲公英中學的學費一直保持不變。2008年,通過親戚得知蒲公英招生的消息,,段孟宇的父母馬上就讓她來到這所學校上學,。
??第一次在心里種下哈佛的種子,是一次既偶然又必然的機會,。每年,,蒲公英中學都會有來自世界各國的志愿者在這所學校進行志愿服務,其中,,哈佛大學的學生組織利用春假時間從波士頓到蒲公英中學合作交流,,已經(jīng)有十年的時間。這些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志愿者為段孟宇打開了一個從未有過的思路,,讓她看到原來世界那么大,外面還有那么多的大學,。要繼續(xù)讀書,,探索世界的夢想種子在段孟宇的心中就這樣悄悄埋下。
??段孟宇說,,蒲公英中學最大的與眾不同之處,,是從創(chuàng)始之初就堅持的教育公平和優(yōu)質教育合一的教育理念。鄭洪校長堅持把接受合格優(yōu)質教育的權力還給流動兒童,,這也是蒲公英中學一直能夠吸引很多老師,、國內外的志愿者、捐方和社會各方愛心人士的地方,。
??在學校,,她并不是一個“學霸”,但是當時的班主任老師曾一直鼓勵她要發(fā)揮英語特長,,去報考世界聯(lián)合學院(United World Colleges,,UWC)。段孟宇說:“我所遇見的所有的蒲公英中學的老師們,,都一直在用自己的默默行動和無私付出詮釋著‘深度陪伴’和‘不放棄每一個學生’的含義,。他們對學生的愛、鼓勵和啟發(fā),,讓我有勇氣去繼續(xù)追求自己的夢想,。”
??2013年夏天,,段孟宇去柬埔寨偏遠山村的一所小學支教,。在柬埔寨的支教過程中,她想到了在蒲公英中學時外國志愿者給他們上課的情景,?!翱吹侥切┖⒆?,我想起更多的是曾經(jīng)的我。面對身份的轉變,,我不停問自己,,這幾周的短期支教到底能給這些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帶來什么改變呢?支教結束時,,我深深感到自己做的太少了,。前段時間碰巧翻出我對這段柬埔寨支教經(jīng)歷的反思,忽然發(fā)現(xiàn)正是這次經(jīng)歷,,讓我第一次萌發(fā)了想將來從事與教育和國際發(fā)展相關事業(yè)的想法,。”段孟宇說,。
??段孟宇覺得自己是一個特別幸運的人,。2008年春季她進入蒲公英中學,就讀于定向資助家庭條件特別困難的“郭氏班”,。兩年后段孟宇申請UWC并被錄取,。在愛心人士的資助下,段孟宇赴英國UWC學習兩年,。2015年,,段孟宇從UWC畢業(yè),獲得戴維斯獎學金后前往美國路德學院 (Luther College)求學,。畢業(yè)后,,段孟宇一邊工作一邊申請碩士學習機會,在今年,,收到了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即將于8月入學。就在接受記者采訪的當天,,愛心人士程婷宣布資助段孟宇在哈佛的學費。程婷表示:“在55歲生日時我做出捐助孟宇的決定,,這是我的緣分,,感恩能有這個機會!”
??在感嘆自己真的很幸運的同時,,段孟宇也坦言:“中國超過一億留守和流動兒童中,,不乏比我天資更好更努力的人。如果他們得到和我一樣的教育機會,,我堅信他們也一定可以做出很多精彩的事情,。”
??據(jù)了解,,迄今蒲公英中學已經(jīng)培育了兩千多名學生,,其中超過80%的畢業(yè)生繼續(xù)進入高中,、職高就讀,并且有八位畢業(yè)生獲得全額獎學金在美國大學深造,。
??圖為蒲公英中學里學生們?yōu)榻鉀Q矛盾畫的生命樹 高海英攝
??在鄭洪校長看來,,段孟宇的資質、條件和大部分的蒲公英學生沒什么區(qū)別,,之所以能一路“開掛”走到哈佛,,鄭洪校長認為:性格比成績更重要,段孟宇并不是“尖子生”,,但是她的個性沉穩(wěn),,“心里總能惦記著別人”;良好的溝通能力和開放的學習態(tài)度,;勇敢面對挑戰(zhàn)的心理素質,;還有樂觀的父母以及親密的家庭關系,這些都滋養(yǎng)著段孟宇的成長,。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穆提說過:“真正的教育,,是幫助個體變得成熟和自由,使其在愛和良善中盡情綻放,?!贝蠖鄶?shù)蒲公英中學的孩子,入校時成績都不太好,,有些甚至有了厭學情緒,。鄭洪校長認為,首先就是要讓這些孩子們從對生活的茫然中找到生活的信心,,點燃對于未來的希望,。鄭洪校長說,“教育就是應該引導孩子們進入一種興致勃勃往前走的狀態(tài)”,,蒲公英就是從需要出發(fā),,激發(fā)孩子們的興趣,有興趣就有機會,,機會讓每個孩子心中的天地更廣,。
??在蒲公英的學生里有這樣一句話:“進蒲公英時,我只想做一個好學生,,離開蒲公英時,,我希望做個好人?!编嵑樾iL笑稱蒲公英中學是“一群不完美的人領著另一群不完美的人靠近完美”,。在教育這條路上,她希望“一個都不能少”,,教育公平和優(yōu)質教育合一,,讓每一個孩子找到最好的自己,。
??在蒲公英中學的微信公號上,有一組由老師和同學們寫的文章,,標題就是:《愛無折疊》,。
來源: 新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