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夏之交,,由三一基金會資助,、沃啟基金會執(zhí)行的科學公益案例研究成果已然成型。這項前瞻性的研究由周鵬博士完成,,最終產出了1份研究報告和8個案例,。我們將連續(xù)推送相關內容以饗讀者,。
是如何在公益項目運用
周鵬博士在他撰寫的研究報告——《科學公益案例初探》(下)里,介紹了案例選擇的原則,。這些案例項目分別運用了變革理論和循證方法,、參與式理論和方法以及社工理論和方法,在價值,、方法和工具層面呈現了公益項目介入社會問題解決的不同視角和美好的努力,。而這些不同的視角背后,存在著科學和人文之間的協(xié)同以及張力,。如何讓兩者更好地融合,、揚長避短,更為有效地服務于公益效能的提升,,是擺在科學公益研究面前的挑戰(zhàn),。
理念框架:科學價值、方法和工具
不論是文獻回顧還是現實觀察,,我們都發(fā)現對科學公益的精確解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科學和公益組合在一起,要么被理解為統(tǒng)計學的初級應用,,要么淪為社會思潮的哲學思辨,因此我們需要對本研究制定一個理念框架,,用以框定我們的研究邊界,。
我們希望在這一案例研究中,聚焦探尋納入案例的公益項目在問題識別,、項目設計,、執(zhí)行以及評估階段中,是如何在科學價值的指導下應用科學方法和工具的,?這些方法和工具的應用又是如何作用于項目成效的,?
在本研究中,我們將科學價值概括為公益共同體在追求真理,、逼近真理的公益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一種行業(yè)需要秉持的價值,,包括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科學循證的求實精神,、開拓創(chuàng)新的進取精神,、敢于懷疑的批判精神、協(xié)作互助的合作精神、執(zhí)著敬業(yè)的精神,。我們理解的科學方法,,則是公益實踐中所使用的理性的思維方法,包括實驗,、觀察,、邏輯、歸納,、演繹,、統(tǒng)計分析、社會調查,、評估和判斷等,。在工具層面,科學工具則是指公益實踐中逐步總結和運用的量表,、問卷等,。
案例選擇
我們選擇案例的做法是和業(yè)內經驗豐富的學者和實踐者開展對話和咨詢,使他們了解上述科學公益的框架和本案例研究的目的,,提出他們對科學公益的理解,,并邀請他們推薦自己熟悉的、符合上述科學公益理念框架的項目,。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各領域專家對科學公益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異,公益實踐者更強調公益的實用性方法,,而研究學者則強調對社會問題的系統(tǒng)分析和深層理解,,這意味著科學公益本身是一個需要進一步建構的全新概念,需要更深層次的社會對話彌補這種理解上的差異,。
在前期的咨詢工作中我們同時發(fā)現,,當下的公益實踐項目中,完全符合上述科學公益理念框架的項目少之又少,,一是評估過成效(outcome)的公益項目很少,,這既有資源欠缺的原因,也存在方法和意識不足的問題,。即使有項目開展過評估,,但由于評估視角和方法的不同以及社會問題本身的發(fā)展動態(tài)性,很難絕對認定一個項目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性,。二是作為一個強調人類需求的工作領域,,公益需要的知識基礎也是相當廣闊和復雜,由于理論和方法是從不同學科借來,,因此普遍存在“拿來主義”的工具實用性傾向,,故此,,要完整清晰地勾畫出公益項目如何應用科學方法和工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這意味著要將相關理論,、方法和工具運用到公益實踐中的各個變量,、指標上,對它們進行衡量,、評估,。同時,在與公益效能構建相關性或因果關系方面,,也還需要在未來開展更加深入和復雜的工作,。
即便如此,接受我們訪談的專家依舊在前期討論基礎上推薦了他們認為“好”的,、在一定方面符合本研究理念框架的,、“科學的”公益項目。這些項目不一定是符合上述理念框架全部要素的科學公益項目的范本,,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在這些案例中,,實踐者都認為科學精神在公益項目中是不可或缺的,雖不能確保在項目的問題識別,、項目設計,、執(zhí)行和評估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應用了科學方法和工具,但都有意識地運用了科學理論,、統(tǒng)計分析,、實驗和觀察等不同的科學方法,以提升公益項目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最終我們在“多樣性”,、“應用了科學公益理念框架中的部分要素”、“具備可供觀察成效的時段”這三個維度下,,選擇了8個案例,,它們分別是:
1. 應用變革理論和循證方法,對社會問題進行干預決策并做出行動
·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實驗經濟研究所的“看清未來項目”和中國發(fā)展研究基金會的“慧育中國項目”,,都旨在通過隨機對照試驗這種嚴格的科學實驗方法,探尋社會問題的干預方法和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最終希望通過嚴密的論證邏輯和科學的實驗數據推動公共政策的改變和社會問題的解決,。
·在北京歌路營慈善基金會“一千零一夜睡前故事項目”案例中,我們可以了解一個公益慈善機構是如何通過大范圍的社會調查收集和分析數據,,確定組織的戰(zhàn)略和項目定位,,如何通過隨機對照實驗評估驗證項目的有效性,又是如何通過理論構建推進項目發(fā)展的,。
· 變革理論是一個邏輯嚴密的實踐理論,,也可以被理解為公益領域的基礎實踐工具,,它蘊含的要素體現了假設、推理,、邏輯等科學特點,,我們選擇壹基金的“壹樂園項目”,來說明變革理論在一個公益項目中是如何得以應用的,。
·在廣東江門恒愛家園社工機構開展的“恒愛到家社區(qū)養(yǎng)老項目”中,,我們將會了解到基于證據的決策是如何促使一個依賴政府購買服務的社工機構轉型為社會企業(yè)的,雖然這個轉型還處于非常初步的階段,,但在決策過程中其對證據和知識的尊重無疑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別要提到的是,在這一案例中,,我們也將看到商業(yè)知識和公益知識是如何在科學思維的協(xié)調下得以有效結合,,從而針對“社區(qū)養(yǎng)老”這一社會問題提升行動的成效。
2. 運用參與式理論和方法開展的社區(qū)發(fā)展和社區(qū)治理項目
· 在陜西省婦女理論婚姻家庭研究會的“丹鳳縣農村婦女健康項目”中,,我們將會了解到參與式發(fā)展和社會性別等理論,、方法和工具是如何為項目構建了理論基礎和變革框架,又是如何指導項目開展社區(qū)實踐,,最終真正促進了人的轉變和社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而在“社區(qū)參與行動”的案例中,我們則更多關注了參與式發(fā)展的理念和方法在將近20年的時間里是如何基于實踐經驗進行本土化的知識生產,,并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到中國社區(qū)治理工作中的,。
3. 運用參與式理論和方法開展的社區(qū)發(fā)展和社區(qū)治理項目
· 在廣東綠耕社會工作發(fā)展中心執(zhí)行的“叢化樂明村的鄉(xiāng)村社區(qū)發(fā)展項目”中,我們會理解社會工作的理論,、方法和工具是如何幫助項目構建理論框架,,又是如何指導項目在社區(qū)動員、社區(qū)教育,、陪伴式發(fā)展和基層社區(qū)組織化建設等領域的具體實踐,,從而激發(fā)社區(qū)內部活力,反過來這些珍貴的鄉(xiāng)村社會工作實踐經驗又是如何幫助學者和實踐者進行理論構建和知識生產,,這個相互促進有機發(fā)展的過程無疑會給未來公益實踐的行動研究和跨部門合作等方面帶來啟發(fā),。
研究方法
在本案例研究中應用了結構式的問卷訪談、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和二手資料分析的方法進行了資料收集工作,,每次訪談都做了錄音并進行了文本轉錄,,最終對轉錄文本進行了編碼和分析。在案例初稿階段,,研究團隊也邀請了學術和實踐界的專家對文本進行了意見反饋并在此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修改,。
研究的挑戰(zhàn)
坦率地講,這項研究的過程十分辛苦,,這一辛苦并不是指體力上的投入,,而是來自概念,、方法和理論的思考上遇到的挑戰(zhàn)。
就概念而言,,科學無法解釋人的價值和意義,,這是不同的哲學和科學流派已達成的共識,而公益恰恰又是和人的價值及意義不可分割的工作,,公益工作的對象是“人”,,如果一味強調科學,會忽視人的多變性和復雜性,,從而隱含簡化社會問題復雜程度的風險,。在方法層面,量的研究和質的研究的科學性可以說從來就沒有達到過共識,,自然科學的科學性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種“實證觀”,,而實證觀又是依靠量化統(tǒng)計工具去探討自然現象。社會科學家中不乏量化實證的支持者,,但隨著詮釋學,、批判理論和其他后現代主義學派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社會學者又認為這種被稱為“工具理性”的量化實證觀及方法,,不一定能適用于研究社會和人文現象,。而不同理論又強調了不同學科的視角,很多時候,,這些理論和方法層面的學術爭鳴會帶給我深深的疑惑,,從而使我對這個研究本身的視角和方法也產生質疑。但最終還是在和行業(yè)內不同人的交流中,,讓我正視這些疑惑與挑戰(zhàn),,包括我自己對這一全新概念的思想爭鳴,也讓我回歸到對知識保持謙卑的初心,,去傾聽,,去理解,去學習,。
鳴謝
在此我要感謝過去一年參與這個案例研究的所有人,,他們分別是:壹基金的熊曉芹;廣東江門恒愛社工機構的梁健玲,、黃敬啟,、黃任清;廣東綠耕社會工作發(fā)展中心的黃亞軍,、洪金、廖鳳連,;陜西婦女理論婚姻家庭研究會/陜西婦源匯性別發(fā)展培訓中心的高小賢,;歌路營慈善基金會的梅冬,;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實驗經濟研究所的關虹宇、杜康,、趙錦,;中國發(fā)展研究基金會的卜凡。如果沒有他們的慷慨分享,,這個案例研究將不可能順利完成,。此外,還特別要提到社區(qū)參與行動的宋慶華和歐陽小珍,,在本案例研究中,,我曾經多次和她們就科學公益的議題進行過深入交流,并受她們邀請在現場觀摩了參與式方法的應用,,使我對參與式方法的科學性進一步加深了理解,。
另外在前期咨詢工作中,北京師范大學陶傳進教授,、陜西師范大學的史耀疆教授,、中國農業(yè)大學的董強副教授、南都基金會的彭艷妮秘書長,、樂施會(香港)北京辦的劉源博士(時任),、中國發(fā)展研究基金會的杜智鑫主任、樂平基金會的沈東曙秘書長就科學公益的理解和案例的選擇提供了不同視角的觀點,,這個過程也促進我對科學公益有了更加深入的反思,,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三一基金會資助了本項目的研究,。在研究初期,,基金會秘書長李勁和高級項目官員劉洋軒(時任)幫助我理解科學公益的內涵并一起討論了案例選擇的可能性,這對后續(xù)研究的順利進展不可或缺,。
最后要提到的是本研究項目的執(zhí)行方,、合作伙伴北京沃啟公益基金會。坦率地講,,當我一年前接到這個研究項目時,,正是我對中國公益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和價值存有極大困惑之時,如果沒有和沃啟基金會秘書長付濤多次深入的對話和探討,,我將不會對中國公益的現狀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不會收獲彼此珍貴的友誼。沃啟基金會汪璟的行政支持也是這個項目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她的耐心和協(xié)作給我的工作帶來極大的便利,。還有我的朋友鄭聰,如果沒有她的介紹,,我將不會有機會開展這項工作,。
結語
最后,我想用一個問題的討論來結束本文: 科學公益的普及是否會導致公益走向理性的科學而忽視人文的特質和價值取向呢,?這個問題背后假設了科學公益是一個封閉的過程。事實上,,科學公益并不是將科學和公益二元對立,,而是強調兩個體系的有機融合。當我們只考慮通過科學去提升公益的效能,,而沒有認真考慮非科學知識的人文價值時,,公益的效能提升一定會被劃上一個大大的問號,這種將公益的科學性中心化而把公益血脈中的人文價值邊緣化的做法是錯誤的,。人文知識通常被認為是非科學的,,所謂的非科學主要是指知識的獲取不依賴于科學方法,形成的知識不可檢驗,,大多數結果不可重復,,比如宗教的知識體系、藝術成果,、習俗以及本土知識和隱形知識,,但非科學知識并不一定就是偽科學,這些知識大多不能被科學檢驗,,但實際上支撐了現有公益領域的基本價值倫理和實踐,。科學公益的運用,是在一個特定而又開放的空間里探索進行科學價值和公益價值混合選擇的可能,。通過這個混合過程,,科學助力公益彌補不足,提升效能,,使科學和公益相互驗證和修正,,最終回饋到多元化的社會系統(tǒng)中,共同推進社會的進步,。在這一前提下,,當我們建構一套話語來整合科學和公益元素,并探索將科學公益的工具方法運用于公益實踐,,就能強化公益行業(yè)的話語論述能力,,提升行業(yè)的價值感和影響力,同時推動與其他部門的互動和交流,,從而促進中國公益的發(fā)展,。